?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客观地梳理和分析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波澜起伏,潮起潮落,以及对民众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的激荡和影响,不仅为该领域其他学者的研究奠定一个历史性基础,也有利于我们把握规律,掌握前瞻,有理、有利、有节地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确保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课题的理论分析,既可以为社会民众认识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形式、发展趋势及其危害性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同时还能提高认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翁庋芯啃纬傻南喙囟圆吆徒ㄒ榛箍晌澈驼贫ㄊ视θ蚧⑼缁贝囊馐缎翁踩⒄拐铰蕴峁├砺鄄慰?。
?
????二、成果的主要内容、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
课题研究所形成的最终成果主要呈现在3篇学术论文上,主要内容如下:
1、《西方话语权力生产背后的意识形态逻辑探究》主要聚焦国际情势,借鉴“话语权力”理论深入分析了话语权力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机制,以及这种机制是如何实现了对包括社会主义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话语霸权。
国际政治领域的话语权力竞争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意识形态意义和价值再生产、传递、移植和再现的过程?;坝镏魈逋ü痛コ性刈耪卫砟睢⒓壑倒勰?、审美情趣、生活方式的话语体系实现对话语客体的控制。这种控制关键又在于两个环节: “说什么”和“怎么说”?!八凳裁础笔腔坝镏魈迳柚靡槌痰挠畔人承蛭侍猓霸趺此怠痹蚴腔坝镏魈宓囊馐缎翁蚣芙ü刮侍?。在当今国际意识形态领域中,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正是牢牢地把握住了媒介的“议程设置”和基于“东方主义”逻辑的框架嵌入这两个环节,不断地生产、传播和扩散形形色色的话语符号体系,才成功地实现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意识形态霸权。
面对硝烟弥漫的话语权力交锋,当代中国理应厘清西方话语权力的生产机制及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逻辑,首先,要有意识地解剖充满着“东方主义”意识形态想象的西方话语体系,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权力;其次,要积极参与国际规范建构,提升中国特色话语权力的国际合法性;最后,大力提高国家媒介话语的“议程设置”能力,建构全新的国家身份。
2、论文《社会阶层结构变动对意识形态话语权力格局的影响》聚焦国内情势,深入分析了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动引发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力格局嬗变的必然性。
意识形态是“一个时代的核心主题,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思考愈深入,就会愈益自觉地汇聚到一个焦点上, 这个焦点就是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问题的实质其实就是话语权力问题,无论是官方意识形态,还是民间意识形态,都是我们把握、理解现实生活世界的重要方式,体现的都是一种影响他人,贯彻自己意志的权力关系,在这种权力关系中,社会各个阶层都力图通过话语参与到这种权力运作过程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结构却出现了过度分化现象,社会两极分化日趋严重,贫富差距持续扩大,拥有政治权力、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源的精英集团与广大弱势群体同时并存,而中间阶层发展迟缓,社会阶层出现了结构性“断裂”和“失衡”。而社会资源占有状况的不均等以及社会阶层结构的失衡必然带来利益的急剧分化、社会力量的尖锐对峙、社会矛盾的此起彼伏,并由此刺激和孕育出表达种种诉求的话语体系,这是造成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思想价值观念的碰撞、冲突与无序状态,并最终不断地冲击和挑战官方的思想观念、制度设计和主流价值的根本性原因。
在当下意识形态领域,话语权力嬗变集中呈现为三类不同的话语主体对话语力量与话语资源的追逐和占有。行政话语是执政集团意志的表征,通常在形式上居于权势地位,本质上是统治阶级利益、愿望、意志、价值和立场的混合呈现。学术话语经常以“私人”和“公共”混杂的形式运行,擅长运用“知识”的力量把要表达的诉求推到社会前台,并有可能上升为社会的主题话语。而传媒话语,主要指是一种群体欲望、意志、偏好、情绪和价值取向的呈现,影视、网络、微博等新兴媒体为这种话语的运行提供了平台,这种话语实践虽然表面呈现出一种分散状态,但实际的效力却往往表现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对话语秩序、社会时局以及民众心灵空间的产生难以估量的渗透、影响和“冲击”。
3、《全球化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回应》重点考察了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及相应的应对策略。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非但没有减缓意识形态的传统渗透攻略,反而利用其技术优势、语言霸权和军事实力不断强化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侵蚀和渗透,从而使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政治信仰受到冲击、文化认同受到侵蚀、主权意识受到消解等方面。面对挑战,我们理应采取一种积极和理性的态度来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一是要树立一种全新的竞争性、共生性的意识形态安全新理念;二是要处理好主导意识形态与非主导意识形态的关系;三是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民族文化认同。
(本文作者:陈国栋??广东财经大学研究员)
?